很多家长都曾这样抱怨:孩子不听我的指令,喊破喉咙也不管用,怎么办?是不是我们下达指令的方式不正确,孩子才不愿意听从呢?今天就跟着天津自闭症机构就来学习,家长怎么下指令,孩子更乐意听?
给指令前,先获得孩子的注意力
当孩子的眼神在飘着,我们和他说话,他肯定不会理会。从教学角度来讲,我们首先要确认他的动机在哪里,找到他想玩的玩具,他才更有可能关注到我们。
比如,当我们很饿的时候,我们的动机就在于吃饭。这个时候如果让我们去做别的事情,玩别的游戏,肯定是不愿意的。所以,孩子也一样,我们给指令前,要先确认孩子的动机,并且确保他的注意力是在我们这里的。
指令清晰明了,让孩子能记住
我们要确保我们下达的指令,孩子可以记住,还不是说他可以执行。例如,我们让孩子“拿椅子去操场上课”,但是这句话比较长,包含的信息也很多,孩子或许根本记不住我们说的是什么。
但是,孩子是可以单个执行每个指令的,我们说拿椅子,他可以做到,然后去操场的指令,也可以执行。
这时候,孩子有执行能力,但是他的听觉记忆的长度不够,记不住较长的句子,也不能够完成我们的指令。
能听懂,能执行
孩子能够记住是一方面,另外就是我们下达的指令符合他的能力,他既可以听懂,也可以做到。
例如:在教学中,我们教孩子拍手,我们需要先教他什么是拍手,他才能听懂我们下的指令。当孩子理解拍手是什么意思后,可是他的肢体不允许他做这个动作,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可以听懂,却执行不了。
给孩子上精细动作的课程时,就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。
我们用手指比V字形,然后让孩子做一样的动作,孩子能听懂模仿的指令,也能够看到老师要做的样子,但是他的手指不够灵活,做不出同样的动作。这个时候,孩子会拿另一个手按着自己不太灵活的手指头,做同样的动作给老师看。那么,这个动作对孩子来说就比较困难,他在执行上会有难度。
所以,在生活中,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执行我们的指令,那么下达的指令一定要确保孩子可以听懂后还能做到。